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西周 周昭王时期 1969年山东黄县归城小刘庄出土 通高18厘米 口径16.8厘米 足径12.2厘米 器敞口侈大,颈部较长,腹下垂而鼓,圈足低且外侈。颈、腹间铸两周凸弦纹,中间饰屈身龙纹。 器内底铸铭文3行21字,记述作器者启随周昭王南征。此篇铭文的布局竖有行,横无列,错落有致,用笔刚劲,结字方正,书风雄健。(撰稿人:黄一)
西周 西周中期 乐器 通高64厘米 柄高21厘米 铣宽35.5厘米 重50千克 钟腔体作合瓦状,较长,口缘内凹呈弧形,舞部正中为甬,有旋、干,枚下沿弱于腔高三分之一。旋、舞与篆部均饰穷曲纹,唯旋上穷曲纹中又间饰目纹,鼓部中央饰相背龙纹,右鼓发音部位镌刻凤鸟纹。鼓部两侧与钲部中央铸铭文15行128字,记述器主逨继承祖考职事,为四方虞稟。器铭中“虞稟”一职,与《周礼·地官》中“山虞”...
商 商后期 (约公元前14世纪——前11世纪) 通高20.5厘米 口径17厘米 器厚立耳,折沿窄缘,鬲腹较浅,裆部内凹,下承三柱足。口缘下饰云雷纹,腹部三分袋状,各以云雷纹为地,正中饰饕餮纹,两侧以夔龙纹相呼应。器内壁铸铭文,又铸图形,图形上部状如二人相向而食,此即“飨”字之初文。下部图形可隶定为 “宁”,即“贮”字之初形。商代前期,在鼎、鬲造型中,一足大多与一耳垂直成线;商代后期,两...
商 商后期 (约公元前14世纪——前11世纪) 通高10-15.3厘米 铙腔体作合瓦状,口缘内凹呈弧形,鼓部正中处有梯形凸起,舞部正中有管状甬,与腔体相通。铙腔体外两面均浮雕饕餮纹。青铜铙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之一,始见于商代后期,西周早期继续沿用,敲击时器口向上。此型青铜铙主要出土于河南南部、山东南部与陕西关中地区,通常一编数枚,形制、花饰基本相同,大小依次递减,其中以3枚成编...
商 商后期 (约公元前14世纪——前11世纪) 通高22.3厘米 口长18.3厘米 口宽15.6厘米 器厚立耳,折沿窄缘,腹部呈长方形,下部略有内收,平底,下承四柱足。器耳外侧饰两周凹弦纹,口缘下与四转角处各饰1组饕餮纹,腹部四面左、右两缘与下缘均装饰排列规整的乳丁纹3行,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,下衬凸弦纹三周。器内壁铸铭文:“小子父己”。此器形制、花纹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后母辛鼎相似。在...
商 商后期 商末周初 传20世纪20年代河南辉县出土 通高103厘米 耳高22厘米 腹高43厘米 足高36.5厘米 口径80厘米 子龙鼎,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“子龙”而得名。此器厚立耳,微外撇,外侧饰两周凹弦纹,折沿宽缘,腹部横向宽大,微下垂,下承三蹄足。器颈部以云雷纹为地,周饰2类6组浮雕式饕餮纹,足上端饰高浮雕式饕餮纹,下衬三周凸弦纹。 据传,子龙鼎系20世纪20年...
明 永乐(1403—1424年) 高21厘米 此尊造像头戴五叶冠, 双目低垂, 面带微笑。上身袒露, 饰繁复的璎珞,帔帛自两肩垂下,下着长裙,结跏趺坐于莲座上。帔帛与长裙具有丝绸般质感,褶纹自然、流畅。莲座上刻“大明永乐年施”款。
明 永乐(1403—1424年) 高21厘米 此尊造像束发, 戴五叶冠, 缯带在耳侧翻卷扬起。左手结期克印,右手持宝瓶,坐于莲座之上。根据造像仪轨,此像右脚下应踩一小莲台。莲座满布细长饱满的仰覆莲瓣,座上缘及下缘各饰一圈联珠纹。莲座上刻“大明永乐年施”款。 明永乐初年,宫廷开始大规模制作佛像,作为与西藏宗教上层互相馈赠的礼品。这些佛像主要由藏、汉工匠在南京和北京两地制作,其风格符...
明 永乐(1403—1424年) 高24.5厘米 此尊造像脸型方圆,双目微睁,嘴角上翘,呈现甜美的微笑。头微微左倾,腰则向右扭,呈三折枝式坐姿,体态优美且颇具动感。左 手结期克印持金刚铃置于胯上,右手当胸结期克印,托一金刚杵(已丢失)。莲台上刻“大明永乐年施”款。此像身饰华美的璎珞,下身 着裙,衣纹以写实的手法表现,正是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的特点之一。 金刚萨埵也被称...
14世纪 高14厘米 莲花生头戴风帽,左手结禅定印托钵,右手持金刚杵,坐于莲座上。莲座下面的方形台座正面雕刻狮子与法轮。这是一尊蒙古风格的造像。 莲花生是8世纪印度密宗大师。他精通显密教法,擅长运用咒术。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在位期间(755—797年),他被请到西藏,以密宗法术制服吐蕃各地苯教神祇,扫除了佛教在吐蕃传播的阻力,将佛教密宗系统地传入西藏。莲花生对佛教在西藏的发展起到了重...
13世纪 高30.5厘米 此像为螺发,面部泥金,身披袈裟。左手结禅定印,右手施触地印,结跏趺坐于莲座上。莲座的莲瓣大而圆润,具有明显的西藏西部 造像风格。 1 3至1 5世纪,西藏西部造像一扫以往的稚拙之风,身体比例匀称,身躯舒展,手脚极富写实性。
11世纪 高19.5厘米 此像为高发髻,头戴宝冠,耳饰大耳环。右手高举利剑,左手牵莲花枝,花上托经卷。菩萨像为宽肩细腰,以三道弯的姿势立于圆形莲座上。菩萨像高束的发髻是模仿克什米尔地区的造像风格。 文殊菩萨是佛教智慧的象征,其法器主要是利剑和经书。在西藏,莲花生、宗喀巴以及明清两代的皇帝都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。
明 (1368—1644年) 高23厘米 此像头绾螺髻, 发髻刻画精细。面形长圆, 饱满丰润, 双目低垂,眉间嵌银珠白毫,直鼻,小口。右手置于右膝上,左手持经书搭于右手之上。身穿宽袖垂领衣,衣领和袖口镶嵌银丝,绘出云纹图案。衣褶随体形勾勒得简洁流畅,流转自然。背面为嵌银“石叟”二字。观音菩萨面相秀美、慈祥,姿态优雅端庄,犹如明代仕女形象。 石叟为明崇祯时期的僧人,擅长制作嵌银丝铜...
宋 (960—1279年) 高200厘米 菩萨头戴高花冠,面目清秀,神态安详,双目下视,似以无限悲悯的神情关注着人间。身披帔帛,帛带绕臂飘逸身边。胸饰璎珞,下着长裙,长裙色彩鲜艳,覆座垂地。裙腰结带,腰带饰宝珠花饰。菩萨右手持莲花,左腿下垂,足踏山石,极富生活情趣。她不再是高居神坛的神,而是可亲近、可交流的一位心灵使者,是善的代表、美的化身。 观音又称观世音、观自在,其信仰自3世...
宋 (960—1279年) 高109厘米 菩萨头戴花蔓冠, 冠表面贴金, 雕刻精美, 正面中间置阿弥陀佛。面相方圆丰满,长眉细眼,双目嵌宝珠。 南北朝时期,观音信仰流行,但当时观音菩萨的冠上没有化佛。隋代以后,头冠上带有化佛的观音菩萨像出现,成为此后观音菩萨的 重要特征。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